《新世纪水泥导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新世纪20年小剧场戏剧研究热点领域构成与拓展

 
来源:新世纪水泥导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小剧场戏剧自兴起之初就已然成为了戏剧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新世纪以来20年里我国小剧场戏剧的展演越发频繁,辐射范围愈加广阔,在小剧场戏剧演出实践与理论研究并行的路径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就更为突显,针对20年里小剧场戏剧研究热点领域构成和拓展研究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学术界围绕小剧场戏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21世纪以后又有了新的动态。通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小剧场戏剧”“小剧场话剧”和“小剧场运动”为关键词或篇名的学术论文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出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共345篇,为了使文献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有效性,笔者进一步对初次检索的文献样本进行了筛选,将不具备研究价值的部分文献进行了剔除,最终选定310篇有效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除特别注明外,本文后续所提及的论文数据皆基于此研究样本)。本文基于以上文献,针对小剧场戏剧新世纪以来的研究现状、小剧场戏剧理论的研究、指导实践性研究、个案分析研究和港澳台地区及外国小剧场戏剧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发现问题并对未来小剧场戏剧研究进行展望。 一、新世纪小剧场戏剧研究概览 (一)年度发展态势 新世纪初期,随着国内小剧场戏剧的演出达到了一波新的高潮,针对小剧场戏剧的研究也猛然增多。如图1所示,小剧场戏剧研究实际上经历了猛增期(2000~2001)、平稳期(2002~2010)、高峰期(2010~2015)及二度平稳期(2015~2019)共四个阶段。 图1 小剧场戏剧研究文献年代分布图 (单位:篇) 猛增期(2000~2001)的特点是在经历了世纪初小剧场戏剧研究的极度低迷之后,2001年针对小剧场戏剧的研究文献数量剧增,是2000年发表论文数量的四倍。这一时期的研究以分析个别剧目和戏剧节等活动的会议展演个案研究为主,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实践展演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进行的分析研究。 平稳期(2002~2010)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的时期,理论研究、实践和指导实践性研究齐头并进,全面开花。随之迎来了小剧场戏剧研究的高峰期(2010~2015),高峰期的出现与2012年《绝对信号》上演三十年同时也是小剧场戏剧三十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的到来休戚相关,彼时展开了一大批展演以及针对三十年小剧场戏剧发展的研究。相较于2002年《绝》上演二十年时对其研究的“漠视”而言,2012年左右针对小剧场戏剧研究如此火热的原因有二:一是随着小剧场研究的日渐成熟,研究者们对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二是随着新世纪对小剧场戏剧的日益关注,学者对小剧场研究的热情日益高涨,对《绝》的历史意义又有了新的认知,终于在它上演三十周年时将内心压抑已久的研究热情一并爆发而出。随着三十周年时高涨热情的消散,在2015年至2019年小剧场戏剧研究进入了二度平稳期。 (二)作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作者发文量以及被引频次往往能反映其在相应科研领域的学术贡献与影响力。通过对选取的文献样本中作者发文情况统计,310篇论文由339名作者完成,利用SPSS19软件对发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和作者所属单位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进行统计(表1、表2),有助于探寻小剧场戏剧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与作者群,明晰作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学术脉络的轇轕,从而更加精确地判断和梳理此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权威知识体系架构。 表1 发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频率百分比宋宝珍123.5刘平82.3陶子61.8罗辑51.5刘彦君41.2刘永来41.2徐健41.2薛晓金41.2邹红41.2陈晓峰30.9范方俊30.9高音30.9黄维钧30.9齐悦30.9田本相30.9王晓鹰30.9王兴昀30.9吴戈30.9周传家30.9周珉佳30.9 表2 发文量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频率百分比中国戏剧6318.9上海戏剧298.7戏剧文学247.2中国艺术研究院175.1上海戏剧学院123.6中央戏剧学院103.0四川戏剧92.7北京师范大学72.1吉林艺术学院72.1天津市艺术研究所61.8南京大学51.5厦门大学51.5云南艺术学院51.5中国人民大学51.5中国社会科学院51.5北京市艺术研究所41.2首都师范大学41.2文艺报41.2北京市社会科学院30.9当代戏剧30.9吉林大学30.9艺术评论30.9中国戏剧家协会30.9 分析表1、表2发现,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20年间发表的论文共84篇,占全部论文27%,近乎达到了总论文数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学者宋宝珍、刘平、陶子、罗辑是小剧场戏剧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且发文数量均在5篇以上。其余226篇论文由319名作者完成,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针对小剧场研究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掌握在少部分研究者手中,且2000年至2019年二十年间能长期且持久针对小剧场戏剧进行研究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研究者是极少的,多数研究者仅以蜻蜓点水般的方式成为了小剧场戏剧研究中的一个过客。 除去中国戏剧、上海戏剧、戏剧文学、四川戏剧等四个为发刊机构的单位外,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机构为11个,且大多数为普通高等院校。其中综合大学与专业艺术院校均为4所,科研机构3所,除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外,其余十个机构全部具有硕士学位的授予权,由此可以推断高校教师与学生是小剧场戏剧的主要研究者。关注小剧场戏剧的学者相对集中,且已经形成一定的研究群落,这些核心研究机构和研究学者共同构成了小剧场戏剧研究领域的科研主力军。 (三)高被引论文分析 高被引论文是对某个特定时间段内的论文进行统计,被引用次数排在前列的论文,此类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该项的研究进展,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意义。 分析图2可得,王晓鹰和胡星亮是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当中影响力颇广的两位作者,均有两篇论文被引频次超过10次以上。在三百多篇论文中,单篇论文最高的被引量仅为27次,可见小剧场戏剧研究整体的影响力还并不广泛,当然,这和小剧场戏剧研究者常有的学术论文撰写不规范确实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在诸多小剧场戏剧研究的论文中常出现进行引用却不标注的问题。纵观11篇高被引论文,仅有两篇论文是以区域演出个案和导演个案为对象进行研究,其余皆为对小剧场戏剧理论研究进行思辨研究。可以看出小剧场戏剧理论的研究相较于实践研究更具学理价值,更易在学术研究时被读者认可并学习、引用,针对实践的研究在指导实践方面往往能比在论文撰写时发挥更大的效用。 图2 2000~2019高被引论文篇名、作者、发表期刊、时间、被引次数一览 二、小剧场戏剧研究内容的归类及主要观点概况 基于文献的整合、分析可以看出多数学者从多个方面对小剧场戏剧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仅从一个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实践指导性研究、个案分析研究以及中国内地以外区域的小剧场戏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其中个案分析研究为学者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研究 针对小剧场戏剧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小剧场戏剧的概念、审美意蕴、观演关系、历史脉络梳理、历史事件再定义等方面进行的。 在小剧场戏剧概念的讨论中,笔者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戏剧理论界或是小剧场研究的诸多大家在谈及小剧场戏剧概念之时都显得非常保守。不论是学者周传家先生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小剧场戏剧的概念本身具有很大的模糊性”①。认为的小剧场戏剧本身的定义极具模糊性,还是学者吴卫民先生的“上述小剧场戏剧特性会根据对象发生的时间、地点有许多不同”②。认为小剧场戏剧会在不同境况之下具备不同的特性,亦或是学者丁罗男先生的“关于对小剧场戏剧的定义,争论一向较大。”提到的小剧场戏剧定义的争论之大,都体现出了小剧场戏剧定义之难以定夺。诚如学者们所谈到的,现在给小剧场戏剧下一个定义或是争论其定义实不如在实践中构建中国特色的小剧场戏剧,并在其中慢慢探寻其究竟为何物。虽然我们不能界定小剧场戏剧应该就是什么,但似乎可以总结诸位学者的观点,即什么样的戏剧不能称为小剧场戏剧,那便是在演出的地点不具备物理空间上的小或营造意境不具备“小而且空”的小剧场进行的演出且美学精神层面全然不具备探索性、先锋实验性、亦或是自由精神显现的剧目演出,是不能被称为小剧场戏剧的。 关于小剧场戏剧的审美意蕴的研究也有着诸多争论。诚如学者周宁先生所说的“左翼戏剧在社会意义上延伸了‘爱美的戏剧’的社会理想,在美学上背叛了‘小剧场运动’的审美理想”③,小剧场运动的审美在左翼戏剧对爱美剧的延展之路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亦如学者宋宝珍先生所指出的“由高标先锋、实验、探索的艺术姿态,转向迎合流行文化、娱乐大众的现实需求;由小众的高雅的艺术形式转向文化消费的经营模式。”④小剧场戏剧进入21世纪之后,因政策变化致使小剧场的审美意蕴也随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开始趋于大众娱乐的需求。不同的学者,面对不同时期或是同一时期的小剧场戏剧及其所具备和应有的审美意蕴都有自己的见解,如学者吴卫民先生所言“正是小剧场戏剧的这种多义性为中国新时期‘僵化的舞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⑤,小剧场定义及其审美意蕴的多义性使小剧场戏剧有着不同于传统大剧场戏剧的独特生命力。 剧场戏剧艺术中活态的观演关系是戏剧艺术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观演关系亦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戏剧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独具的艺术魅力的要义便是活态的、面对面的、人对人进行的真实的情感交流,而这一切皆是源自于戏剧独有的观与演的关系。学者周传家曾指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小’的特质,规定并影响着小剧场戏剧的形态、个性、风貌,缩短了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引起观演关系的变化,‘小’正是构成小剧场戏剧特殊形态和独特魅力的根源。”⑥他认为小剧场的“小”才正是小剧场戏剧的特质所在,肯定了小剧场戏剧所能营造出的“小”所引发的观演关系是小剧场独特魅力的根源。学者胡星亮在肯定小剧场独特审美意蕴的同时,发现小剧场戏剧发展过程中仍有不足,“新时期小剧场戏剧在戏剧空间建构和观演关系组合中也存在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有些演出对观演关系的安排考虑不够,为什么某个剧目的演出要建构某种戏剧空间、组合成某种观演关系,主要不是从揭示剧作内涵着眼,而更多的是为小剧场而小剧场、为创新而创新;二是有些演出虽然是在小剧场,但导演的舞台调度、舞美的设计装置等却仍然是大剧场的,使人感到夸张造作、不大自然。这些都影响了小剧场戏剧的艺术创造。”⑦胡星亮认为有些小剧场实践者在不能完全理解小剧场特有魅力的情况下盲目处理小剧场的空间建构和观演关系,致使小剧场成了空有的名号。 一部分学者针对小剧场戏剧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学者们关于历史脉络的研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重要事件、时间节点的梳理或论述,如2012年《绝对信号》演出三十周年之际,《艺术评论》和《中国戏剧》两家杂志刊发了多篇关于“小剧场戏剧三十年”的学术论文。二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再研究或学术研究空白区域的填补。如学者黄寒冰对“南国”戏剧运动进行再研究时,认为“他们的艺术追求主动地规范于政治服务,在戏剧艺术上留下种种缺失和遗憾”⑧。 (二)实践指导性研究 针对实践指导性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对小剧场戏剧发展的内在和外延进行研究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 小剧场戏剧的内在研究,主要是针对小剧场戏剧演出实践中内容和形式的研究。对内容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题材内容,如“上海推出的‘白领三部曲’,后泛指以所谓白领生活为内容的小剧场戏剧”⑨。和“小剧场已逐渐成为大众消费文化产业的新兴分子,拓展小剧场话剧有限的题材是发展小剧场话剧市场的重要环节”⑩。对题材的内容和题材应有的范围进行了深研,强调了题材对于小剧场戏剧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如同“发挥自身小巧、灵活、敏锐的创作优势,从创作者自身的生活感触和情感记忆出发,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感受的描写,是这次小剧场戏剧演出的内容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一般对精神内蕴进行的研究,认为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描摹是小剧场戏剧演出的一个特点,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透过对人性的挖掘而彰显出的精神内蕴。 小剧场戏剧外延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不以戏剧艺术内在的审美价值为对象,而是对戏剧演出的外在条件,如营销方式、演出实践场地等进行的研究。中央戏剧学院学者陈稳指出:“如果有了良好的制作,演出的作品也具备了很高的质量,但是没有宣传或者说宣传不是很充分,将会影响票房的销售,甚至导致票房销售的惨败”,他认为缺少宣传的演出,即使演出内容没问题,但仍可能会致使演出票房失败,强调了小剧场话剧的商业宣传在演出时的重要性。学者吴戈、胡薇、方婧之、桂迎等人均对校园戏剧进行了研究,认为校园戏剧在培养、提升大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之余,校园戏剧中的佼佼者亦是未来小剧场戏剧乃至中国话剧中的中坚力量,此类研究拓宽了小剧场戏剧商业性研究的狭隘眼光,拓宽了小剧场戏剧研究的视野和领域。 (三)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指的是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切实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对个案进行的研究主要分为对具体某部作品演出、戏剧节演出、年度演出总结、具体导演和编剧的分析和论证,个案研究通常希望通过对个体的深度剖析,探寻此个体在小剧场戏剧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并丁柳以“零剧团”剧场实验为例,分析剧团对戏剧文本、舞台影像、演员肢体、舞美灯光、现场声音等剧场元素的使用,着实为其他小剧场戏剧团体的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之法;溯石通过对实验戏剧的代表人物孟京辉导演的作品进行分析,指出孟京辉在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之外,还提供了实验深入进行下去的多种可能与萌芽。此类研究多以演出实践附带理论分析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以此作为经验提供了极具实践意义的舞台呈现、指导性意见和学术研究的价值,供以后的戏剧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学习和参考。 (四)港澳台地区及外国小剧场戏剧研究 港澳台地区及外国小剧场戏剧的研究主要以带有介绍性质的研究为主。“中西戏剧各自产生与形成、滋润与发展的文化空间与社会背景的不同,业已赋予各自不同的禀性。”不同的文化、社会体制滋育出的小剧场戏剧必然有不同的内蕴,及时掌握大陆地区以外区域的小剧场戏剧理论与实践最前沿的动态对中国小剧场戏剧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昭明、王卓玉以近年在欧洲颇为流行的双人模式小剧场戏剧为研究对象,尝试着探寻中国双人模式戏剧发展的可能性与前景。曹南山通过对斯特林堡的戏剧实践与理论探索进行研究,拓宽了国内对现代戏剧发展史的整体把握,更好地理解19世纪末欧洲戏剧危机以后斯特林堡的突出贡献以及在20世纪现代主义戏剧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透过彭耀春进行的台湾当代小剧场流变的研究,可以发现台湾小剧场发展史和中国小剧场发展历程竟如此相似,都具有实验性和“前卫性(先锋性)”,都曾在意识形态影响下探寻出体制外的小剧场演剧生态,通过台湾和中国大陆两种不同政党影响下的小剧场发展,可以发现整个中华民族、东南亚地区甚至全世界小剧场戏剧发展的本质共同性,通过学者们所掌握的港澳台地区和外国小剧场戏剧最新的舞台实践和戏剧理论的资讯,可以向内陆地区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思路、新视野、新方法。 三、小剧场戏剧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剖析 基于多位业内学者对新世纪20年以来小剧场戏剧的大量研究,中国小剧场戏剧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后续一系列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具直接指导性作用。但是相较于更为成熟的戏剧理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小剧场戏剧研究还有一定的差距,且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需要以更科学、系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一)学术态度不严谨,论文写作不规范 小剧场戏剧研究的相关论文之中,超过半数的学术论文没有论文摘要和关键词,有相当一部分论文行文中缺少资料依据来源,甚至肆意篡改数据,部分研究者学术态度不严谨,论文写作不规范成为了小剧场戏剧研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 摘要和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的核心之处,是后续研究者搜集资料、掌握文献核心要义最为便捷的手段,摘要、关键词格式不规范易造成研究者们时间资源的浪费和文献理解的偏差。 有学者指出,学术论文中的引用可以使被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历史当中置于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以此使其他研究者们可以判断成果的创新程度与研究价值。同时,规范的学术引用可以避免重复前人已完成研究的无价值再研究。注释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是偷懒,有的学者将转引的文字标注为直接引用,但是往往会出现不去阅读全文而进行断章取义的理解,使原文与论文观点产生矛盾,影响其他研究者的理解。如有针对剧院建设质量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1900多座剧场,其中大剧院约有50多座,2012年度新建大剧院就有20多座。但是在国内已建成的大剧院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够达到原有演出设计标准,有相当数量的大剧院存在较大的质量缺陷,不能满足专业演出要求。”而在一篇文章中竟堂而皇之地将原文篡改为“据权威机构统计,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已建成的大剧院中,超过1/3的剧院不能满足专业演出要求,1/3的剧院存在较大的质量缺陷,仅有1/3的剧院达到设计标准。”有文章指出此数据是“据《中国质量报》调查统计”,《中国质量报》2013年10月21日的报道原文是“据权威媒体报道,在目前我国已建成的大剧院中,有超过三分之一不能满足专业演出要求,三分之一存在质量缺陷,仅剩另外的三分之一是合格大剧院。”从原报道的模糊数据,几经转述,已成为了确切数据,数据来源也被谬传为《中国质量报》,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更是毋须多言的,由此可见一部分学者在撰写论文时不至严谨,不能在引用数据时做到追根溯源,辨识数据的真实性,往往会造成根据错误数据进行错误判断的后果,缺少学术的严谨性是透过此次综述发现的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更多学术研究中的谬误。 (二)研究方法单一且有效性不高,跨学科研究薄弱 小剧场戏剧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极其薄弱,多以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和戏剧理论研究者为主,少量研究者从舞台美术、音乐、舞蹈等方向进行研究,但是跨学科的研究则是极少的,如对戏剧教育的研究多以吴戈先生等学者从戏剧艺术的角度对戏剧教育进行研究、探析,从教育学角度对戏剧教育进行研究的则是少之又少。 个案研究是小剧场戏剧研究中占比最多的一种研究类型,共有148篇论文,占全部文献的48%,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此类有着研究不深入、不切实的特点,致使有相当一部分论文所论之处并不属于小剧场戏剧的范畴。且此类个案研究以褒扬为主,辅以少量蜻蜓点水般的批评性意见,使个案研究成为了四种研究之中价值意义最为薄弱的一环,这一现象应当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在进行个案分析时,应当勇于指出问题关键,切中演出要害,才是小剧场戏剧能保持长久、活态的生命力的必然之法。 有学者指出学术研究有效性的问题,“2003~2004年间,《中国戏剧》连续发表文章,讨论中国戏剧的兴衰存亡问题,重弹老调,没有多少学者和戏剧界人士关心这个话题,因为这是一个20世纪初就讨论过的话题,而且一个世纪后仍然有人使用同样的观点来说同样的事情得出同样的结论,就令人处置漠然了。”对重复的问题进行重复的讨论,且得不出新的结论,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研究,是学术资源的严重浪费,以此更能彰显出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的必要性,以规避学术资源的浪费。 (三)概念的模糊、乱用 虽然有不少学者认为小剧场戏剧可以追溯到安托万的“自由剧场”,但是却出现了对小剧场戏剧定义的模糊及胡乱套用的问题,对小剧场戏剧究竟为何仍是懵懵懂懂。当然,不论是对小剧场戏剧,还是戏剧的切实定义,学界至今还是争论不休,但即使是经过核心期刊“认证”过的学者依然暴露出了对小剧场戏剧最为基础的含义即何为小剧场戏剧仍毫不知晓的问题,虽然这类学者是极小的一部分,但仍是不应出现的。 一部分学者仍对小剧场戏剧、先锋戏剧、实验戏剧等概念的理解模糊,将此三个概念在难以明晰个中差异的基础之上认作相通、相等的戏剧类型,在描述之中时而用先锋戏剧的字眼,时而又用实验戏剧的字眼,此类学者自己仍尚不能全然吃透“小、先、实”,又如何能底气十足地进行理论研究、展演剖析并撰写论文以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呢? 其次则是透过诸多个案研究分析的论文可以看出有许多打着“小剧场戏剧”等字眼为旗号但并不是在小剧场内进行的且毫无小剧场戏剧审美意蕴的演出,此类作品不论是从演出时的物理空间还是从美学精神上来看,都不能称之为小剧场戏剧,演出的主要负责人如果是借小剧场的噱头进行营销尚还好说,但若是因为不明白小剧场戏剧为何而乱以冠之,在名头上争相模仿,而不是在更为重要的演出内容上进行学习、借鉴,则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这就会导致一种畸形的攀比之风。 最后则是由先前两点衍生出的一个问题,即名词的乱编、乱造。在其中一篇文献中,笔者第一次见到了“类型话剧”这一称呼,文章通篇并没有解释什么是类型话剧,查阅其他文献,也并没有找到类型话剧的称呼和用法,笔者不知是原文作者编造出的戏剧类型还是确有其事,但倘若是作者信手而编的一个词,难免会给后继的研究者造成相当程度的困扰,肆意给毫无特点的剧作展演冠以新鲜的名号博取眼球的事情不在少数,但这种概念的乱拟着实不应该出现在严谨的学术论文之中。 四、小剧场戏剧研究未来展望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小剧场戏剧研究将步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针对小剧场戏剧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特别是高校学科“双一流”建设带动下,在小剧场戏剧研究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与学生们的研究视野会更广,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将会深研化和多样化。未来的研究必将朝着理论研究体系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对象扩大化、研究人员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一)理论研究体系化 未来,学者们不仅将使小剧场戏剧的概念、内涵、意蕴、实践手段的研究更趋向于抽象化以接近小剧场戏剧的“绝对真理”,还会将研究内容普遍上升至全民族、全人类的研究,虽然研究的范围将不断扩展,但它将造成一种理论研究的泛化,而且这种泛化已然从现在研究方法单一的现状中有所体现。尽管小剧场戏剧研究的内容是宽泛的,学者们应当在基本概念和一些必须明晰的观点上达成共识,终将形成小剧场戏剧研究的系统性的理论体系。 (二)研究方法多样化 “美学研究并非采用简单的某一种方法就可以将复杂的人类审美活动予以条清理析的透彻研究,它需要‘跨学科的协作’”。在追求“大数据”的社会背景下,利用ACA方法和SPSS,CiteSpace,bicomb共词分析软件系统等软件所构建的类团关系图、类团战略坐标图、聚类树图等图表研究将成为小剧场戏剧研究的主流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研究对象扩大化 现在的小剧场戏剧研究对象主要为国营职业院团和民营职业院团,未来的研究对象必然将扩大至非盈利、非职业性的戏剧团体,如非专业院校的大学生戏剧团体的研究等,研究内容也将会在提高小剧场戏剧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能力方面有所侧重。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普及,将会有更多研究者以全新的视角、方法对小剧场戏剧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届时必将引发小剧场戏剧研究的一波新浪潮。 (四)研究人员专业化 对小剧场戏剧的研究虽然早已进行了多年,但仍有一些领域处于研究空白状态,未来小剧场戏剧的研究必将随之深入且广泛,在此条件下会带动整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研究者的整体素养也会因之水涨船高。伴随着新晋研究者的学历、学识水平的提高,整体学术素养也会相应提升,研究人员也将愈加专业。 五、结语 改革开放后,中国小剧场戏剧在戏剧危机的窘境中悄然兴起,对中国话剧近代的演剧产生了重大影响,小剧场戏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之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势,新世纪以后更是如此。2000年以来针对小剧场戏剧的研究先后经历了猛增期、平稳期、高峰期与二度平稳期四个阶段,吴戈(吴卫民)、周传家、胡星亮、宋宝珍、陶子(陶庆梅)、刘平等学者成为了新世纪以来小剧场戏剧的主要研究者。学者们针对小剧场戏剧理论、实践指导、个案分析以及中国内地以外区域小剧场戏剧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显著的同时,部分学者亦暴露出了学术态度不严谨、论文写作不规范、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有效性不高、跨学科研究薄弱、释义滥用等问题。未来小剧场戏剧研究将朝理论研究体系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对象扩大化和研究人员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引自周传家,小剧场戏剧的美学定位,戏曲艺术;2004.8. ②引自吴戈,中国内地小剧场戏剧发展讲话,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06. ③引自周宁,政治化与美学化:戏剧观念的正题与副题——20世纪中国戏剧批评的基本问题之一,艺苑;2013.03. ④引自宋宝珍,现实失语与娱乐沉迷关于新世纪小剧场戏剧的思考,中国戏剧;2012,08. ⑤引自吴戈,中国小剧场戏剧艺术与戏剧教育,文化艺术出版;2018,6. ⑥引自周传家,小剧场戏剧的美学定位,《戏曲艺术》;2004.8. ⑦引自胡星亮,论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艺术变革,江海学刊. ⑧引自黄寒冰,红豆依旧南国不再论“南国”的戏剧运动,中国戏剧;2005. ⑨引自尹永华,近二十年来上海话剧发展状况一瞥——从一份调研报告说起,戏剧艺术;2010.8. ⑩引自周珉佳,论小剧场话剧的题材拓展,社会科学辑刊;2014.9. 引自刘彦君,戏剧:红火2004——04年重要戏剧活动回顾,福建艺术;2005.3. 引自陈稳,林媱,对于小剧场话剧的商业宣传的几点看法,戏剧文学;2013.05. 引自胡授昌,中西戏剧的差异及其趋同,枣庄师专学报;1988.3. 引自于志刚,学位论文写作指导,中国法制出版社;44~46. 引自中国新网2013年7月2日名为《推进专业建设探索大剧院可持续发展——中国剧院建设与运营状况调查暨“中国十大剧院”评价活动即将启动》的报道,作者李二庆. 引自《四川戏剧》2014年第七期,《普及和教育:建构戏剧市场的另一思维向度》一文,作者黄波,高雅笑子. 引自中国文化报2014年3月1日《剧院建设现状引发的思考与启示》一文,作者东生. 刊登于《中国质量报》2013年10月21日的报道《为剧院建设树立品牌标杆——首次中国十大剧院评选结果出炉》一文,作者王娅莉. 引自吴戈,中国内地小剧场戏剧发展讲话,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06. 引自郭志云,论当代中国美学的文化使命与理论重构,枣庄学院学报;2019,01. [1]吴戈.中国内地小剧场戏剧发展讲话[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2):5~19. [2]齐悦.熊佛西率戏剧系在津推动小剧场运动的得与失[J].戏剧文学,2019,(4):123~127. [3]李泳臻,李梦真.论新世纪中国小剧场戏剧的风格表征[J].戏剧文学,2019,(1):53~60. [4]吴戈.小剧场·小剧场戏剧·现代戏剧教育[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4):14~29. [5]廖向红.探索小剧场戏剧艺术发展的路径[J].艺术评论,2013,(10):88~91. [6]温大勇.为小剧场戏剧“发声”[J].艺术评论,2013,(10):92~96. [7]林秀琴.台湾小剧场运动的发生与语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95~97. [8]胡授昌.中西戏剧的差异及其趋同[J].枣庄师专学报,1988,(3):15~20. [9]饭塚容.一个日本观众眼中的中国小剧场戏剧[J].中国戏剧,2012,(12):46~48. [10]宋宝珍.小剧场戏剧的源流与嬗变[J].艺术评论,2012,(12):4~8. [11]陶子.小剧场戏剧三十年[J].艺术评论,2012,(12):9~14. [12]宋宝珍.现实失语与娱乐沉迷 关于新世纪小剧场戏剧的思考[J].中国戏剧,2012,(8):42~45. [13]孟冰.突破与提高——我对当前小剧场戏剧发展的一点思考[J].艺术评论,2011,(10):4~5. [14]孟京辉.当代小剧场戏剧漫谈[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9(2):1~6. [15]李昭明,王卓玉.“双重奏”或“双重叙事”——双人模式小剧场戏剧在荷兰[J].四川戏剧,2019,(11):53~55. [16]刘永来.关于“小剧场戏剧”的误读与误评[J].上海戏剧,2013,(11):30~33. [17]姜洋,陈杨.小剧场戏剧概念阐释[J].电影文学,2008,(12):118. [18]胡星亮.论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艺术变革[J].江海学刊,2007,(2):198~204. [19]吴保和.90年代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形态[J].戏剧艺术,2001,(6):19~21. [20]郭志云.论当代中国美学的文化使命与理论重构[J].枣庄学院学报,2019,(1):82~87. 小剧场戏剧自兴起之初就已然成为了戏剧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新世纪以来20年里我国小剧场戏剧的展演越发频繁,辐射范围愈加广阔,在小剧场戏剧演出实践与理论研究并行的路径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就更为突显,针对20年里小剧场戏剧研究热点领域构成和拓展研究也就显得尤为必要。学术界围绕小剧场戏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21世纪以后又有了新的动态。通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小剧场戏剧”“小剧场话剧”和“小剧场运动”为关键词或篇名的学术论文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出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共345篇,为了使文献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有效性,笔者进一步对初次检索的文献样本进行了筛选,将不具备研究价值的部分文献进行了剔除,最终选定310篇有效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除特别注明外,本文后续所提及的论文数据皆基于此研究样本)。本文基于以上文献,针对小剧场戏剧新世纪以来的研究现状、小剧场戏剧理论的研究、指导实践性研究、个案分析研究和港澳台地区及外国小剧场戏剧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发现问题并对未来小剧场戏剧研究进行展望。一、新世纪小剧场戏剧研究概览(一)年度发展态势新世纪初期,随着国内小剧场戏剧的演出达到了一波新的高潮,针对小剧场戏剧的研究也猛然增多。如图1所示,小剧场戏剧研究实际上经历了猛增期(2000~2001)、平稳期(2002~2010)、高峰期(2010~2015)及二度平稳期(2015~2019)共四个阶段。图1 小剧场戏剧研究文献年代分布图 (单位:篇)猛增期(2000~2001)的特点是在经历了世纪初小剧场戏剧研究的极度低迷之后,2001年针对小剧场戏剧的研究文献数量剧增,是2000年发表论文数量的四倍。这一时期的研究以分析个别剧目和戏剧节等活动的会议展演个案研究为主,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实践展演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进行的分析研究。平稳期(2002~2010)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的时期,理论研究、实践和指导实践性研究齐头并进,全面开花。随之迎来了小剧场戏剧研究的高峰期(2010~2015),高峰期的出现与2012年《绝对信号》上演三十年同时也是小剧场戏剧三十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的到来休戚相关,彼时展开了一大批展演以及针对三十年小剧场戏剧发展的研究。相较于2002年《绝》上演二十年时对其研究的“漠视”而言,2012年左右针对小剧场戏剧研究如此火热的原因有二:一是随着小剧场研究的日渐成熟,研究者们对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二是随着新世纪对小剧场戏剧的日益关注,学者对小剧场研究的热情日益高涨,对《绝》的历史意义又有了新的认知,终于在它上演三十周年时将内心压抑已久的研究热情一并爆发而出。随着三十周年时高涨热情的消散,在2015年至2019年小剧场戏剧研究进入了二度平稳期。(二)作者及研究机构分析作者发文量以及被引频次往往能反映其在相应科研领域的学术贡献与影响力。通过对选取的文献样本中作者发文情况统计,310篇论文由339名作者完成,利用SPSS19软件对发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和作者所属单位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进行统计(表1、表2),有助于探寻小剧场戏剧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与作者群,明晰作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学术脉络的轇轕,从而更加精确地判断和梳理此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权威知识体系架构。表1 发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频率百分比宋宝珍123.5刘平82.3陶子61.8罗辑51.5刘彦君41.2刘永来41.2徐健41.2薛晓金41.2邹红41.2陈晓峰30.9范方俊30.9高音30.9黄维钧30.9齐悦30.9田本相30.9王晓鹰30.9王兴昀30.9吴戈30.9周传家30.9周珉佳30.9表2 发文量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频率百分比中国戏剧6318.9上海戏剧298.7戏剧文学247.2中国艺术研究院175.1上海戏剧学院123.6中央戏剧学院103.0四川戏剧92.7北京师范大学72.1吉林艺术学院72.1天津市艺术研究所61.8南京大学51.5厦门大学51.5云南艺术学院51.5中国人民大学51.5中国社会科学院51.5北京市艺术研究所41.2首都师范大学41.2文艺报41.2北京市社会科学院30.9当代戏剧30.9吉林大学30.9艺术评论30.9中国戏剧家协会30.9分析表1、表2发现,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20年间发表的论文共84篇,占全部论文27%,近乎达到了总论文数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学者宋宝珍、刘平、陶子、罗辑是小剧场戏剧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且发文数量均在5篇以上。其余226篇论文由319名作者完成,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针对小剧场研究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掌握在少部分研究者手中,且2000年至2019年二十年间能长期且持久针对小剧场戏剧进行研究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研究者是极少的,多数研究者仅以蜻蜓点水般的方式成为了小剧场戏剧研究中的一个过客。除去中国戏剧、上海戏剧、戏剧文学、四川戏剧等四个为发刊机构的单位外,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机构为11个,且大多数为普通高等院校。其中综合大学与专业艺术院校均为4所,科研机构3所,除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外,其余十个机构全部具有硕士学位的授予权,由此可以推断高校教师与学生是小剧场戏剧的主要研究者。关注小剧场戏剧的学者相对集中,且已经形成一定的研究群落,这些核心研究机构和研究学者共同构成了小剧场戏剧研究领域的科研主力军。(三)高被引论文分析高被引论文是对某个特定时间段内的论文进行统计,被引用次数排在前列的论文,此类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该项的研究进展,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意义。分析图2可得,王晓鹰和胡星亮是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当中影响力颇广的两位作者,均有两篇论文被引频次超过10次以上。在三百多篇论文中,单篇论文最高的被引量仅为27次,可见小剧场戏剧研究整体的影响力还并不广泛,当然,这和小剧场戏剧研究者常有的学术论文撰写不规范确实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在诸多小剧场戏剧研究的论文中常出现进行引用却不标注的问题。纵观11篇高被引论文,仅有两篇论文是以区域演出个案和导演个案为对象进行研究,其余皆为对小剧场戏剧理论研究进行思辨研究。可以看出小剧场戏剧理论的研究相较于实践研究更具学理价值,更易在学术研究时被读者认可并学习、引用,针对实践的研究在指导实践方面往往能比在论文撰写时发挥更大的效用。图2 2000~2019高被引论文篇名、作者、发表期刊、时间、被引次数一览二、小剧场戏剧研究内容的归类及主要观点概况基于文献的整合、分析可以看出多数学者从多个方面对小剧场戏剧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仅从一个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实践指导性研究、个案分析研究以及中国内地以外区域的小剧场戏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其中个案分析研究为学者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一)理论研究针对小剧场戏剧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小剧场戏剧的概念、审美意蕴、观演关系、历史脉络梳理、历史事件再定义等方面进行的。在小剧场戏剧概念的讨论中,笔者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戏剧理论界或是小剧场研究的诸多大家在谈及小剧场戏剧概念之时都显得非常保守。不论是学者周传家先生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小剧场戏剧的概念本身具有很大的模糊性”①。认为的小剧场戏剧本身的定义极具模糊性,还是学者吴卫民先生的“上述小剧场戏剧特性会根据对象发生的时间、地点有许多不同”②。认为小剧场戏剧会在不同境况之下具备不同的特性,亦或是学者丁罗男先生的“关于对小剧场戏剧的定义,争论一向较大。”提到的小剧场戏剧定义的争论之大,都体现出了小剧场戏剧定义之难以定夺。诚如学者们所谈到的,现在给小剧场戏剧下一个定义或是争论其定义实不如在实践中构建中国特色的小剧场戏剧,并在其中慢慢探寻其究竟为何物。虽然我们不能界定小剧场戏剧应该就是什么,但似乎可以总结诸位学者的观点,即什么样的戏剧不能称为小剧场戏剧,那便是在演出的地点不具备物理空间上的小或营造意境不具备“小而且空”的小剧场进行的演出且美学精神层面全然不具备探索性、先锋实验性、亦或是自由精神显现的剧目演出,是不能被称为小剧场戏剧的。关于小剧场戏剧的审美意蕴的研究也有着诸多争论。诚如学者周宁先生所说的“左翼戏剧在社会意义上延伸了‘爱美的戏剧’的社会理想,在美学上背叛了‘小剧场运动’的审美理想”③,小剧场运动的审美在左翼戏剧对爱美剧的延展之路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亦如学者宋宝珍先生所指出的“由高标先锋、实验、探索的艺术姿态,转向迎合流行文化、娱乐大众的现实需求;由小众的高雅的艺术形式转向文化消费的经营模式。”④小剧场戏剧进入21世纪之后,因政策变化致使小剧场的审美意蕴也随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开始趋于大众娱乐的需求。不同的学者,面对不同时期或是同一时期的小剧场戏剧及其所具备和应有的审美意蕴都有自己的见解,如学者吴卫民先生所言“正是小剧场戏剧的这种多义性为中国新时期‘僵化的舞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⑤,小剧场定义及其审美意蕴的多义性使小剧场戏剧有着不同于传统大剧场戏剧的独特生命力。剧场戏剧艺术中活态的观演关系是戏剧艺术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观演关系亦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戏剧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独具的艺术魅力的要义便是活态的、面对面的、人对人进行的真实的情感交流,而这一切皆是源自于戏剧独有的观与演的关系。学者周传家曾指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小’的特质,规定并影响着小剧场戏剧的形态、个性、风貌,缩短了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引起观演关系的变化,‘小’正是构成小剧场戏剧特殊形态和独特魅力的根源。”⑥他认为小剧场的“小”才正是小剧场戏剧的特质所在,肯定了小剧场戏剧所能营造出的“小”所引发的观演关系是小剧场独特魅力的根源。学者胡星亮在肯定小剧场独特审美意蕴的同时,发现小剧场戏剧发展过程中仍有不足,“新时期小剧场戏剧在戏剧空间建构和观演关系组合中也存在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有些演出对观演关系的安排考虑不够,为什么某个剧目的演出要建构某种戏剧空间、组合成某种观演关系,主要不是从揭示剧作内涵着眼,而更多的是为小剧场而小剧场、为创新而创新;二是有些演出虽然是在小剧场,但导演的舞台调度、舞美的设计装置等却仍然是大剧场的,使人感到夸张造作、不大自然。这些都影响了小剧场戏剧的艺术创造。”⑦胡星亮认为有些小剧场实践者在不能完全理解小剧场特有魅力的情况下盲目处理小剧场的空间建构和观演关系,致使小剧场成了空有的名号。一部分学者针对小剧场戏剧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学者们关于历史脉络的研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重要事件、时间节点的梳理或论述,如2012年《绝对信号》演出三十周年之际,《艺术评论》和《中国戏剧》两家杂志刊发了多篇关于“小剧场戏剧三十年”的学术论文。二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再研究或学术研究空白区域的填补。如学者黄寒冰对“南国”戏剧运动进行再研究时,认为“他们的艺术追求主动地规范于政治服务,在戏剧艺术上留下种种缺失和遗憾”⑧。(二)实践指导性研究针对实践指导性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对小剧场戏剧发展的内在和外延进行研究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小剧场戏剧的内在研究,主要是针对小剧场戏剧演出实践中内容和形式的研究。对内容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题材内容,如“上海推出的‘白领三部曲’,后泛指以所谓白领生活为内容的小剧场戏剧”⑨。和“小剧场已逐渐成为大众消费文化产业的新兴分子,拓展小剧场话剧有限的题材是发展小剧场话剧市场的重要环节”⑩。对题材的内容和题材应有的范围进行了深研,强调了题材对于小剧场戏剧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如同“发挥自身小巧、灵活、敏锐的创作优势,从创作者自身的生活感触和情感记忆出发,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感受的描写,是这次小剧场戏剧演出的内容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一般对精神内蕴进行的研究,认为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描摹是小剧场戏剧演出的一个特点,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透过对人性的挖掘而彰显出的精神内蕴。小剧场戏剧外延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不以戏剧艺术内在的审美价值为对象,而是对戏剧演出的外在条件,如营销方式、演出实践场地等进行的研究。中央戏剧学院学者陈稳指出:“如果有了良好的制作,演出的作品也具备了很高的质量,但是没有宣传或者说宣传不是很充分,将会影响票房的销售,甚至导致票房销售的惨败”,他认为缺少宣传的演出,即使演出内容没问题,但仍可能会致使演出票房失败,强调了小剧场话剧的商业宣传在演出时的重要性。学者吴戈、胡薇、方婧之、桂迎等人均对校园戏剧进行了研究,认为校园戏剧在培养、提升大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之余,校园戏剧中的佼佼者亦是未来小剧场戏剧乃至中国话剧中的中坚力量,此类研究拓宽了小剧场戏剧商业性研究的狭隘眼光,拓宽了小剧场戏剧研究的视野和领域。(三)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指的是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切实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对个案进行的研究主要分为对具体某部作品演出、戏剧节演出、年度演出总结、具体导演和编剧的分析和论证,个案研究通常希望通过对个体的深度剖析,探寻此个体在小剧场戏剧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并丁柳以“零剧团”剧场实验为例,分析剧团对戏剧文本、舞台影像、演员肢体、舞美灯光、现场声音等剧场元素的使用,着实为其他小剧场戏剧团体的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之法;溯石通过对实验戏剧的代表人物孟京辉导演的作品进行分析,指出孟京辉在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之外,还提供了实验深入进行下去的多种可能与萌芽。此类研究多以演出实践附带理论分析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以此作为经验提供了极具实践意义的舞台呈现、指导性意见和学术研究的价值,供以后的戏剧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学习和参考。(四)港澳台地区及外国小剧场戏剧研究港澳台地区及外国小剧场戏剧的研究主要以带有介绍性质的研究为主。“中西戏剧各自产生与形成、滋润与发展的文化空间与社会背景的不同,业已赋予各自不同的禀性。”不同的文化、社会体制滋育出的小剧场戏剧必然有不同的内蕴,及时掌握大陆地区以外区域的小剧场戏剧理论与实践最前沿的动态对中国小剧场戏剧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昭明、王卓玉以近年在欧洲颇为流行的双人模式小剧场戏剧为研究对象,尝试着探寻中国双人模式戏剧发展的可能性与前景。曹南山通过对斯特林堡的戏剧实践与理论探索进行研究,拓宽了国内对现代戏剧发展史的整体把握,更好地理解19世纪末欧洲戏剧危机以后斯特林堡的突出贡献以及在20世纪现代主义戏剧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透过彭耀春进行的台湾当代小剧场流变的研究,可以发现台湾小剧场发展史和中国小剧场发展历程竟如此相似,都具有实验性和“前卫性(先锋性)”,都曾在意识形态影响下探寻出体制外的小剧场演剧生态,通过台湾和中国大陆两种不同政党影响下的小剧场发展,可以发现整个中华民族、东南亚地区甚至全世界小剧场戏剧发展的本质共同性,通过学者们所掌握的港澳台地区和外国小剧场戏剧最新的舞台实践和戏剧理论的资讯,可以向内陆地区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思路、新视野、新方法。三、小剧场戏剧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剖析基于多位业内学者对新世纪20年以来小剧场戏剧的大量研究,中国小剧场戏剧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后续一系列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具直接指导性作用。但是相较于更为成熟的戏剧理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小剧场戏剧研究还有一定的差距,且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需要以更科学、系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一)学术态度不严谨,论文写作不规范小剧场戏剧研究的相关论文之中,超过半数的学术论文没有论文摘要和关键词,有相当一部分论文行文中缺少资料依据来源,甚至肆意篡改数据,部分研究者学术态度不严谨,论文写作不规范成为了小剧场戏剧研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摘要和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的核心之处,是后续研究者搜集资料、掌握文献核心要义最为便捷的手段,摘要、关键词格式不规范易造成研究者们时间资源的浪费和文献理解的偏差。有学者指出,学术论文中的引用可以使被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历史当中置于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以此使其他研究者们可以判断成果的创新程度与研究价值。同时,规范的学术引用可以避免重复前人已完成研究的无价值再研究。注释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是偷懒,有的学者将转引的文字标注为直接引用,但是往往会出现不去阅读全文而进行断章取义的理解,使原文与论文观点产生矛盾,影响其他研究者的理解。如有针对剧院建设质量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1900多座剧场,其中大剧院约有50多座,2012年度新建大剧院就有20多座。但是在国内已建成的大剧院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够达到原有演出设计标准,有相当数量的大剧院存在较大的质量缺陷,不能满足专业演出要求。”而在一篇文章中竟堂而皇之地将原文篡改为“据权威机构统计,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已建成的大剧院中,超过1/3的剧院不能满足专业演出要求,1/3的剧院存在较大的质量缺陷,仅有1/3的剧院达到设计标准。”有文章指出此数据是“据《中国质量报》调查统计”,《中国质量报》2013年10月21日的报道原文是“据权威媒体报道,在目前我国已建成的大剧院中,有超过三分之一不能满足专业演出要求,三分之一存在质量缺陷,仅剩另外的三分之一是合格大剧院。”从原报道的模糊数据,几经转述,已成为了确切数据,数据来源也被谬传为《中国质量报》,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更是毋须多言的,由此可见一部分学者在撰写论文时不至严谨,不能在引用数据时做到追根溯源,辨识数据的真实性,往往会造成根据错误数据进行错误判断的后果,缺少学术的严谨性是透过此次综述发现的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更多学术研究中的谬误。(二)研究方法单一且有效性不高,跨学科研究薄弱小剧场戏剧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极其薄弱,多以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和戏剧理论研究者为主,少量研究者从舞台美术、音乐、舞蹈等方向进行研究,但是跨学科的研究则是极少的,如对戏剧教育的研究多以吴戈先生等学者从戏剧艺术的角度对戏剧教育进行研究、探析,从教育学角度对戏剧教育进行研究的则是少之又少。个案研究是小剧场戏剧研究中占比最多的一种研究类型,共有148篇论文,占全部文献的48%,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此类有着研究不深入、不切实的特点,致使有相当一部分论文所论之处并不属于小剧场戏剧的范畴。且此类个案研究以褒扬为主,辅以少量蜻蜓点水般的批评性意见,使个案研究成为了四种研究之中价值意义最为薄弱的一环,这一现象应当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在进行个案分析时,应当勇于指出问题关键,切中演出要害,才是小剧场戏剧能保持长久、活态的生命力的必然之法。有学者指出学术研究有效性的问题,“2003~2004年间,《中国戏剧》连续发表文章,讨论中国戏剧的兴衰存亡问题,重弹老调,没有多少学者和戏剧界人士关心这个话题,因为这是一个20世纪初就讨论过的话题,而且一个世纪后仍然有人使用同样的观点来说同样的事情得出同样的结论,就令人处置漠然了。”对重复的问题进行重复的讨论,且得不出新的结论,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研究,是学术资源的严重浪费,以此更能彰显出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的必要性,以规避学术资源的浪费。(三)概念的模糊、乱用虽然有不少学者认为小剧场戏剧可以追溯到安托万的“自由剧场”,但是却出现了对小剧场戏剧定义的模糊及胡乱套用的问题,对小剧场戏剧究竟为何仍是懵懵懂懂。当然,不论是对小剧场戏剧,还是戏剧的切实定义,学界至今还是争论不休,但即使是经过核心期刊“认证”过的学者依然暴露出了对小剧场戏剧最为基础的含义即何为小剧场戏剧仍毫不知晓的问题,虽然这类学者是极小的一部分,但仍是不应出现的。一部分学者仍对小剧场戏剧、先锋戏剧、实验戏剧等概念的理解模糊,将此三个概念在难以明晰个中差异的基础之上认作相通、相等的戏剧类型,在描述之中时而用先锋戏剧的字眼,时而又用实验戏剧的字眼,此类学者自己仍尚不能全然吃透“小、先、实”,又如何能底气十足地进行理论研究、展演剖析并撰写论文以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呢?其次则是透过诸多个案研究分析的论文可以看出有许多打着“小剧场戏剧”等字眼为旗号但并不是在小剧场内进行的且毫无小剧场戏剧审美意蕴的演出,此类作品不论是从演出时的物理空间还是从美学精神上来看,都不能称之为小剧场戏剧,演出的主要负责人如果是借小剧场的噱头进行营销尚还好说,但若是因为不明白小剧场戏剧为何而乱以冠之,在名头上争相模仿,而不是在更为重要的演出内容上进行学习、借鉴,则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这就会导致一种畸形的攀比之风。最后则是由先前两点衍生出的一个问题,即名词的乱编、乱造。在其中一篇文献中,笔者第一次见到了“类型话剧”这一称呼,文章通篇并没有解释什么是类型话剧,查阅其他文献,也并没有找到类型话剧的称呼和用法,笔者不知是原文作者编造出的戏剧类型还是确有其事,但倘若是作者信手而编的一个词,难免会给后继的研究者造成相当程度的困扰,肆意给毫无特点的剧作展演冠以新鲜的名号博取眼球的事情不在少数,但这种概念的乱拟着实不应该出现在严谨的学术论文之中。四、小剧场戏剧研究未来展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小剧场戏剧研究将步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针对小剧场戏剧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特别是高校学科“双一流”建设带动下,在小剧场戏剧研究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与学生们的研究视野会更广,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将会深研化和多样化。未来的研究必将朝着理论研究体系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对象扩大化、研究人员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一)理论研究体系化未来,学者们不仅将使小剧场戏剧的概念、内涵、意蕴、实践手段的研究更趋向于抽象化以接近小剧场戏剧的“绝对真理”,还会将研究内容普遍上升至全民族、全人类的研究,虽然研究的范围将不断扩展,但它将造成一种理论研究的泛化,而且这种泛化已然从现在研究方法单一的现状中有所体现。尽管小剧场戏剧研究的内容是宽泛的,学者们应当在基本概念和一些必须明晰的观点上达成共识,终将形成小剧场戏剧研究的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二)研究方法多样化“美学研究并非采用简单的某一种方法就可以将复杂的人类审美活动予以条清理析的透彻研究,它需要‘跨学科的协作’”。在追求“大数据”的社会背景下,利用ACA方法和SPSS,CiteSpace,bicomb共词分析软件系统等软件所构建的类团关系图、类团战略坐标图、聚类树图等图表研究将成为小剧场戏剧研究的主流研究方法和手段。(三)研究对象扩大化现在的小剧场戏剧研究对象主要为国营职业院团和民营职业院团,未来的研究对象必然将扩大至非盈利、非职业性的戏剧团体,如非专业院校的大学生戏剧团体的研究等,研究内容也将会在提高小剧场戏剧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能力方面有所侧重。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普及,将会有更多研究者以全新的视角、方法对小剧场戏剧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届时必将引发小剧场戏剧研究的一波新浪潮。(四)研究人员专业化对小剧场戏剧的研究虽然早已进行了多年,但仍有一些领域处于研究空白状态,未来小剧场戏剧的研究必将随之深入且广泛,在此条件下会带动整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研究者的整体素养也会因之水涨船高。伴随着新晋研究者的学历、学识水平的提高,整体学术素养也会相应提升,研究人员也将愈加专业。五、结语改革开放后,中国小剧场戏剧在戏剧危机的窘境中悄然兴起,对中国话剧近代的演剧产生了重大影响,小剧场戏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之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势,新世纪以后更是如此。2000年以来针对小剧场戏剧的研究先后经历了猛增期、平稳期、高峰期与二度平稳期四个阶段,吴戈(吴卫民)、周传家、胡星亮、宋宝珍、陶子(陶庆梅)、刘平等学者成为了新世纪以来小剧场戏剧的主要研究者。学者们针对小剧场戏剧理论、实践指导、个案分析以及中国内地以外区域小剧场戏剧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显著的同时,部分学者亦暴露出了学术态度不严谨、论文写作不规范、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有效性不高、跨学科研究薄弱、释义滥用等问题。未来小剧场戏剧研究将朝理论研究体系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对象扩大化和研究人员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注释①引自周传家,小剧场戏剧的美学定位,戏曲艺术;2004.8.②引自吴戈,中国内地小剧场戏剧发展讲话,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06.③引自周宁,政治化与美学化:戏剧观念的正题与副题——20世纪中国戏剧批评的基本问题之一,艺苑;2013.03.④引自宋宝珍,现实失语与娱乐沉迷关于新世纪小剧场戏剧的思考,中国戏剧;2012,08.⑤引自吴戈,中国小剧场戏剧艺术与戏剧教育,文化艺术出版;2018,6.⑥引自周传家,小剧场戏剧的美学定位,《戏曲艺术》;2004.8.⑦引自胡星亮,论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艺术变革,江海学刊.⑧引自黄寒冰,红豆依旧南国不再论“南国”的戏剧运动,中国戏剧;2005.⑨引自尹永华,近二十年来上海话剧发展状况一瞥——从一份调研报告说起,戏剧艺术;2010.8.⑩引自周珉佳,论小剧场话剧的题材拓展,社会科学辑刊;2014.9.引自刘彦君,戏剧:红火2004——04年重要戏剧活动回顾,福建艺术;2005.3.引自陈稳,林媱,对于小剧场话剧的商业宣传的几点看法,戏剧文学;2013.05.引自胡授昌,中西戏剧的差异及其趋同,枣庄师专学报;1988.3.引自于志刚,学位论文写作指导,中国法制出版社;44~46.引自中国新网2013年7月2日名为《推进专业建设探索大剧院可持续发展——中国剧院建设与运营状况调查暨“中国十大剧院”评价活动即将启动》的报道,作者李二庆.引自《四川戏剧》2014年第七期,《普及和教育:建构戏剧市场的另一思维向度》一文,作者黄波,高雅笑子.引自中国文化报2014年3月1日《剧院建设现状引发的思考与启示》一文,作者东生.刊登于《中国质量报》2013年10月21日的报道《为剧院建设树立品牌标杆——首次中国十大剧院评选结果出炉》一文,作者王娅莉.引自吴戈,中国内地小剧场戏剧发展讲话,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06.引自郭志云,论当代中国美学的文化使命与理论重构,枣庄学院学报;2019,01.参考文献[1]吴戈.中国内地小剧场戏剧发展讲话[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2):5~19.[2]齐悦.熊佛西率戏剧系在津推动小剧场运动的得与失[J].戏剧文学,2019,(4):123~127.[3]李泳臻,李梦真.论新世纪中国小剧场戏剧的风格表征[J].戏剧文学,2019,(1):53~60.[4]吴戈.小剧场·小剧场戏剧·现代戏剧教育[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4):14~29.[5]廖向红.探索小剧场戏剧艺术发展的路径[J].艺术评论,2013,(10):88~91.[6]温大勇.为小剧场戏剧“发声”[J].艺术评论,2013,(10):92~96.[7]林秀琴.台湾小剧场运动的发生与语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95~97.[8]胡授昌.中西戏剧的差异及其趋同[J].枣庄师专学报,1988,(3):15~20.[9]饭塚容.一个日本观众眼中的中国小剧场戏剧[J].中国戏剧,2012,(12):46~48.[10]宋宝珍.小剧场戏剧的源流与嬗变[J].艺术评论,2012,(12):4~8.[11]陶子.小剧场戏剧三十年[J].艺术评论,2012,(12):9~14.[12]宋宝珍.现实失语与娱乐沉迷 关于新世纪小剧场戏剧的思考[J].中国戏剧,2012,(8):42~45.[13]孟冰.突破与提高——我对当前小剧场戏剧发展的一点思考[J].艺术评论,2011,(10):4~5.[14]孟京辉.当代小剧场戏剧漫谈[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9(2):1~6.[15]李昭明,王卓玉.“双重奏”或“双重叙事”——双人模式小剧场戏剧在荷兰[J].四川戏剧,2019,(11):53~55.[16]刘永来.关于“小剧场戏剧”的误读与误评[J].上海戏剧,2013,(11):30~33.[17]姜洋,陈杨.小剧场戏剧概念阐释[J].电影文学,2008,(12):118.[18]胡星亮.论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艺术变革[J].江海学刊,2007,(2):198~204.[19]吴保和.90年代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形态[J].戏剧艺术,2001,(6):19~21.[20]郭志云.论当代中国美学的文化使命与理论重构[J].枣庄学院学报,2019,(1):82~87.

文章来源:新世纪水泥导报 网址: http://xsjsnd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14914.shtml


上一篇: 浅谈新世纪家庭教育的基本对策
下一篇: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_在繁华都市里诗意地栖居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新世纪水泥导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